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提出要扎实做好非遗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传播等工作,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加强非遗基础理论研究,完善非遗调查记录体系,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促进非遗合理利用,发挥好非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构建非遗传播推广体系。要加强传承队伍建设,拓宽培养渠道,支持非遗传承人提升技能技艺,加大传承补助支持力度。要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加大非遗传播弘扬力度,持续办好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重要活动。要加强政策支持、统筹协作和机构队伍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系,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会上还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太极拳”“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颁发了证书。
我国已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62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通过多元化的展现形式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非遗主题旅行线路、非遗夜市、非遗市集、非遗主题博物馆在全国多个省市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