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树荫匝地,伴随暑期社会实践的蓬勃开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走进非遗,抚今追昔续华章”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12-14日,踏足昌黎文化馆学习昌黎皮影戏,倾力投身于昌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工作。
踏入昌黎文化馆的那一刻,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时光对我们低语:“真是一间被岁月留下了痕迹的馆,这里一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等着我们去汲取”。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我们穿行一条又一条走廊之中,目光所及,皆是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皮影艺术,而那陈列于显眼处的诸多荣誉奖杯与证书,则无声地证明了昌黎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的卓越贡献。在一片赞叹声中,我们有幸遇见了昌黎皮影戏的传人——杨金波师傅。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这句话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杨金波大师的皮影艺术生涯,作为河北昌黎皮影制作技艺的守护者与传承人,杨老师已在这方寸舞台背后耕耘几十载,以一双巧手赋予静态兽皮以生命和灵魂。他的工作室里,一把锋利的刻刀,一块温润的蜡板,一张精选的兽皮,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他的手中却能变幻出无穷的可能。
活动伊始,暑期小分队有幸观赏了一场皮影艺术的视觉盛宴。在乐器奏响的刹那,杨老师双手轻盈,如舞者般驾驭着那些精妙绝伦的皮影,每一瞬的跳跃、旋转,皆流露出生命的韵律,他自己为皮影配音,声音随着情节起伏,动情处,他的声音低沉哀婉,滑稽时,又变得诙谐幽默,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充沛的情感与力量,老师傅用他细腻的手法和满腔的热情告诉小分队成员每一个人: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
接下来,小分队对昌黎皮影戏的制作进行了深入学习。皮影人物的设计,汲取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中的精髓,巧妙地融合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与社会地位,以侧身五分脸或七分脸的平面造型呈现,辅以夸张的服饰、表情,以及色彩所承载的深厚象征意义;制作工艺从精选上乘牛皮开始,历经制皮、画稿、过稿、精细的镂刻、精心的敷彩,再到发汗熨平、最后的缀接合成,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八道工序,手工雕刻超过三千刀,方能成就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皮影艺术品;至于皮影的操控,则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皮影人物的支撑杆和操作杆,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木棍,精准控制皮影的一举一动,赋予它们生命与灵魂。
实践尾声之际,活动迎来了实践体验环节,小分队成员热情高涨,纷纷亲手尝试制作皮影人物。在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从绘图、剪裁到组装,一步步精心制作;不仅如此,成员们还深入探索了皮影戏的表演艺术,力求通过手中那几根看似简单的操纵杆,赋予皮影以生命。成员们在亲手制作与表演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将静默的皮影变为故事的讲述者,更深刻理解了皮影戏背后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小分队的成员们化身成为文化使者,积极投身于昌黎皮影戏的宣传中,以满腔热忱和专业素养,为前来参观和学习的群众提供讲解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昌黎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昌黎县文化馆的负责人对我们实践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的到来为文化馆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昌黎的非遗文化。”现代社会的疾驰脚步,令皮影戏这古老艺术面临传承危机,政府在资金注入、科技赋能、场地保障等方面及时援手,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皮影戏的根脉;非遗传承人以赤子之心,肩负使命,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暑期实践,让年轻一代见证并参与其中,共绘文化传承的美好画卷。